<xmp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button>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xmp id="k8aq2"><xmp id="k8aq2"><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ns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ins>
<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 <xmp id="k8aq2"><xmp id="k8aq2">
<form id="k8aq2"></form>
<button id="k8aq2"></button>
<xmp id="k8aq2">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form id="k8aq2"><form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form></form>
<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
<xmp id="k8aq2"><form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form><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五篇】

發布時間:2024-10-05 06:40:43   來源:法律文書    點擊:   
字號: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第1篇本文論述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構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的原則,并探討了在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的5種概念、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五篇】,供大家參考。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五篇】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第1篇

本文論述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構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的原則,并探討了在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的5種概念、規律和幾何整合教學模式的目標、操作程序、適用條件以及評價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整合教學模式 1引言 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不僅從手段上,而且從觀念上、教學模式上都引起教學的深層次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了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理科教學的應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為教學內容的展示工具。中小學理科教師對于如何將信息技術與理科教學整合感到非常困惑,他們心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如“什么時候用信息技術比較合適?怎么用?”、“怎么做才能體現‘主導——主體’教學思想?”、“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回答這些問題,除了讓中小學教師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信息技術以外,更為重要的是進行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思想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個可參考的范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既是教學理論的應用,對教學實踐起直接指導作用,又是教學實踐的理論化、簡約化概括,可以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研究“主導——主體”教學思想指導下信息技術與理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一些可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并借以改造的教學模式,對于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顯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2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現狀 有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方面的研究,語文學科走在其他學科的前面。由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主持的全國學科“四結合”(原為全國語文“四結合”)課題組和試驗學校的教師們結合長達7年之久試驗研究的實踐,提出了幾十種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相關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二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的研究,三是計算機應用于數學教學的作用和方式的研究。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模式的研究卻很少,有的也只是零星的、個別的。

自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喬伊斯和韋爾等開創性地提出將教學模式作為教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獨立研究方向以來,教學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教學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的課題。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近些年來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貝爾在其著作《中學數學的教與學》中提出先行組織者、發現法、證明定理、解決問題、利用計算機等許多數學教學模式。由馮克誠、田曉娜主編的《最新教學模式全書》中也提出了數十種數學教學模式,還有《數學教育學報》、《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教法與學法》、《數學通報》等期刊上名目繁多的數學教學模式,真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研究數學教學模式的學者和教師從數學學科教學的視角研究教學模式,對數學教學實踐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然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這些教學模式中最多只是起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媒體的作用,貝爾提到的利用計算機教學也僅僅是眾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對于當前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全面整合起來的問題缺乏直接的指導作用。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術界的重視,提出了不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講授、個別輔導、探索、協作等5類網絡教學模式,祝智庭教授總結歸納的個別授導、教學模擬、智能導師、問題解決等23種信息化教學模式,李克東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組合作——遠程協商式等4種數字化學習模式。這些信息化教學模式對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由于其學科的普適性而缺乏數學教學的針對性。

計算機應用于數學教學前期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工具,近些年來則更加關注計算機認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園網、因特網在中小學的廣泛普及以及“幾何畫板”、“mathcad”、“mathematica”、“Excel”等軟件的引入與使用,許多數學教學研究人員和數學教師對于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運用“幾何畫板”革新數理化教學(特別是數學教學)的試驗研究項目取得了尤為顯著的影響和效果,如運用“幾何畫板”講授抽象的數學概念、做數學實驗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這些計算機應用于數學教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計算機作用的描述、教學經驗描述的層面上,沒有對這些經驗進行理論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概括,不利于其他教師的借鑒和運用。

3構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的原則 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的簡約化描述,但教學程序卻不等于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雖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受到構建者對教學規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具體的教學實踐的影響,但是必須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符合教學規律,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也就是說我們構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雙主教學模式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3.1基于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原則 教學模式與教學思想、教育教學理論有天然的聯系,沒有一定理論的指導,教學模式就沒有了靈魂。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應該包含主題、目標、條件(或稱手段)、程序和評價五個要素(張武升,1988)。主題即教學模式所依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對教學活動作出理論的解釋,規定了教學模式的本質,還滲透、影響其他四個要素。影響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有現代的教育思想、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等?,F代教育思想的指導從根本上把握了教學模式培養人的最終目標;
學習理論解釋學習的內在機制,要求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
教學理論是用于指導教學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系統理論,直接指導教學模式的形成。

“主導——主體”教學理論是構建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教學模式最主要的理論依據,“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取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和奧蘇貝爾等以“教為中心”的學與教理論之長,避兩者之短,認為在教學的展開進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起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過程的組織、幫助和指導等主導性作用,使學與教有機的統一起來,體現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教育思想。

3.2體現數學教學特點的原則 為數學教學服務所構建的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數學的特征、數學教學的特點、原則以及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和方向的影響。數學既是基礎性學科又是工具性學科,因此數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概念、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又要重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教學,重視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針對現在數學只能為越來越少的人所掌握以及學了數學沒有用處的情況,國際數學教育界提出“大眾數學”、“人人都要學會的數學”的口號,美國數學教師協會(NCTM)在1989年3月制定的《學校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中提出了全美學校數學教學目標:“為估價數學而學習,為數學推理而學習,為數學交流而學習,對于自己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有信心,成為數學問題的解決者”。我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這些數學教學目標為現代數學教學提供了如下啟示:
基于“做”(hand-on)的教學——學習抽象的數學概念之前,讓學生做數學實驗、動手操作實物或模型,培養數學的意識,強調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基于思維(mind-on)的教學——關注核心概念、有判斷力的思維方法和能力的教學,以使學生重構并形成自己的數學概念和關系,強調思維的培養。

基于事實(reality-on)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索、發現、討論和有意義建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數學概念和關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3.3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思想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李克東,200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許多中間過程的,最終將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高級認知工具,并帶動教育的全面改革。根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將整合的進程大略分為三個階段(馬寧、余勝泉,2001):封閉式、以知識為中心的整合階段,信息技術作為演示、交流和個別輔導的工具;
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整合階段,信息技術作為資源環境、信息加工工具、協作工具和研發工具;
全方位的課程整合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引起了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組織架構的全面變革。構建基于課程整合的數學教學模式要充分利用教育技術的優秀成果,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整合方式,強調將信息技術認知工具的作用,加強整合的深度,而不是僅僅將信息技術作為演示的工具。

3.4最優化教學效果的原則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和具體化,來自于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是教學模式的基石,教學模式必須用于教學實踐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只有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才能不斷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學模式的同時,還要將之用于實實在在的教學活動中,研究教學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這是我們研究和構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驗證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廣的基本途徑。

4幾種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雙主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研究,其“中介”性質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研究有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方法。演繹法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一種思想和理論假設出發,設計一種教學模式,用實驗檢驗證明其有效后,確立這一教學模式”(張武升,1988)。歸納法是在大量教學實踐基礎上總結、概括形成教學模式。隨著教學理論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和變革,尤其是現在對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視以及運動研究方法再度受到關注,教學模式的研究更強調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相結合的方法。

我們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的方法就數學的概念、規律、幾何教學構建了5種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雙主教學模式,下面就對這5種模式的操作程序、適用條件、評價等進行闡述。

4.1概念的歸納——獲得教學模式 “概念的歸納——獲得教學模式”是在參考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ll)的“概念獲得模式”和塔巴(HildaTaba)的“概念發展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目標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義以及通過參與和反思概念化的過程,提高分析和概括的思維能力。概念的歸納——獲得教學模式包括七個步驟。

(1)情景導入,明確教學目的 情景導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的心理傾向。所創設的情景一定要與要講授的概念有關,可以是與概念相關的生活實例、資料,可以是一些例子,也可以是用以明示該概念與其他概念關系(上位、下位、并列組合)的先行組織者等。在概念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闡明本課的目的是通過尋找其本質屬性界定某一概念。

(2)呈現例子,分類歸納 教師選擇一些肯定性例子(具備概念所有屬性的例子)和否定性例子(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概念屬性的例子),然后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把相似的歸為一類,并找出其共同屬性(即歸類理由)。如果低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夠強,則可以先呈現肯定性例子,讓學生提取其中的共同屬性,再呈現否定性例子,剔除非本質屬性,引起學生對本質屬性的注意,加強對本質屬性的認識。

(3)提出概念假設 當學生把所有的屬性都羅列出來后,要求學生給這組例子取一個名稱,思考如何用這些屬性來表述這個名稱,此時教師不要對任何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要鼓勵他們多思考、多說。

(4)呈現例子,檢驗假設 同樣呈現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例子,讓學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設判斷是否所有的肯定性例子都能歸到概念組中、概念是否已包含了所有的本質屬性,必要時可以將一些屬性添加到概念中。

(5)概括總結,形成概念 教師展示全體學生提出的概念屬性和概念假設,要求學生共同提取該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本質屬性,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概念,然后再現概念的規范表述。

(6)應用概念,鞏固理解 可以呈現一些比較復雜的例子,讓學生應用概念進行分類,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符合該概念的例子,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理解。

(7)反思概念化過程 教師可以用問題來激勵學生回憶、反思、討論自己概念化的過程,如“請回憶一下你們得出這一定義的過程,你們是怎么確定其主要特征的”,從而提高其思維能力。

在上述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以及教師和學生在過程中的活動可用表1來概括。

表1概念的歸納——獲得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師生活動 模式程序信息技術的作用(理想狀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情景導入,明確教學目的情景創設工具創設情景,說明教學目的明確目的,建立心理傾向 呈現例子,分類歸納例子展示、操練、表征觀點(提取的概念屬性)工具選擇例子,確定呈現方式,收集概念屬性例子分類,歸納概念屬性 提出概念假設表征觀點、交流討論工具鼓勵學生思考、發言,收集學生提出的假設提出屬性和名稱,討論 呈現例子,檢驗假設展示例子、操練、表征觀點、交流討論工具選擇例子,闡明階段目的,參與討論,收集概念屬性假設例子判斷,歸納屬性,討論 概括總結,形成概念呈現假設、表征觀點、交流討論工具展示概念屬性和假設,參與討論,評價學生概括的概念概括概念,討論互評 應用概念,鞏固理解呈現例子、操練工具選擇例子,評價效果判斷,舉例 反思概念化過程交流討論工具提問引發討論反思,討論 這種教學模式適合于講授那些具有明確屬性的概念,如有(無)理數、方程、等式等,也可以用于教授代數運算法則,如合并多項式、合并同類項等,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不高,有大屏幕投影設備和一臺計算機的教室基本滿足教學條件(討論口頭進行,分類、提出假設可用紙代替),但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選擇準備好肯定性和否定性例子以及一些復雜的、似是而非的例子。教學的效果可以用判斷、舉例的方法來評價學生是否已理解、獲得了該概念。

4.2規律的應用——探究教學模式 學習規律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規律,此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應用概念和規律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培養數學方法的應用能力和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包括六個階段。

(1)情景導入,明確問題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現實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分析問題,明確應用的概念或規律 讓學生思考分析問題,提取問題中的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和要求的結果,引導學生討論解決該問題需要用到的數學概念和規律,確定解決問題的概念和規律。

(3)分組討論,提出假設 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猜想、討論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這個階段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計算、證明,但是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限制,時間的長短則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而設定。

(4)共享方案,評價篩選 當學生已提出足夠多的方案時,讓小組成員匯報小組提出的方案。教師收集、匯總學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給全體學生,選出其中不同的方案后,讓學生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進一步篩選出可能方案。

(5)計算證明,驗證假設 讓學生對剩下來的可能方案用嚴密的計算和證明的方法來驗證其有效性。如果學生的信息能力較強,也可以要求學生用信息技術來表征最后的方案。

(6)匯報總結,反思 學生匯報驗證的結果,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方案比較復雜,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計算機來演示該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后要求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討論問題解決過程中所用的數學方法。

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以及教師與學生的可能見表2。

表2規律的應用——探究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師生活動 模式程序信息技術的作用(理想狀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情景導入,明確問題情景創設、問題呈現工具創設情景建立心理傾向,明確問題 分析問題,明確應用的概念或規律交流討論工具引導,總結討論,分析,確定應用的概念或規律 分組討論,提出假設交流討論、表征假設工具分組,設定討論時間,鼓勵學生,關注小組內所有成員的發言情況討論,提出假設

共享方案,評價篩選展示方案、交流討論工具收集、呈現方案,參與學生討論匯報,討論評價 計算證明,驗證假設計算工具,實驗環境,交流討論工具提供工具,工具使用方法指導,提供幫助計算、證明,交流討論 匯報總結,反思表征方案、交流討論工具評價,總結,引發反思匯報,討論總結,反思 此模式適用于與生活有關的計算公式、規則的復雜應用教學,如相遇問題、解方程問題等,對信息技術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體投影設備、網絡環境、計算器、幾何畫板等數學探索工具等,要求教師和學生熟練使用Word、計算機、幾何畫板、網絡交流討論工具等。如果不具備網絡教學環境,則學生的交流討論可以口頭進行。教學效果可以用解決類似問題來進行評價。

4.3幾何概念、規律的“數學實驗”教學模式 運用幾何畫板的“幾何概念、定理的數學實驗教學模式”的目標是通過“做”的教學,讓學生正確理解幾何中的概念、規律,了解概念、規律的形成原理,培養發現問題、轉換問題的能力,培養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模式的步驟為:
(1)情景導入,明確目的 情景導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明確數學實驗的重點(要學習的概念/規律),如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例子引入課題,如用飛機或飛機模型引入角平分線教學、用飛翔的蝴蝶引入軸對稱概念的教學、演示離心率變化引起曲線變化的動畫引入離心率概念的教學等。

(2)做“數學實驗”,自主探索 學生明確了本課的目的后,讓學生用幾何畫板做數學實驗,利用教師編好的課件獨立探索,發現數學概念包含的本質特征、規律形成的原理。如果學生能熟練使用幾何畫板,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簡單的課件。

(3)討論總結,形成概念/提出規律 學生將探索獲得的概念屬性或規律與學習伙伴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提出正確的概念或規律。

(4)概念/規律應用 將所獲得的概念或規律應用于解決一些問題,可以是進行一些練習,也可以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用軸對稱概念解決“在河邊建一個水電站,使之到兩個供水站的距離之和最短”等。此時還可能用幾何畫板進行數學實驗。

(5)反思 用提問的方法引起學生回憶、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討論如何獲得概念、發現規律的,在應用規律的時候是如何應用規律的,用“數學實驗”進行學習對自己解決問題有什么啟示等。

表3說明了信息技術在此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模式程序中教師和學生的活動。

表3幾何概念、規律的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師生活動 模式程序信息技術的作用(理想狀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情景導入,明確目的情景創設工具創設情景建立心理傾向,明確學習目的 做“數學實驗”,自主探索實驗環境,表征概念或規律工具提供工具,監控、幫助、引導做數學實驗,探索,記錄探索的心得 討論總結,形成概念/提出規律交流討論、表征概念或規律工具總結,評價討論,提出概念,互評 概念/規律應用呈現問題工具,練習工具,實驗環境提出問題,提供工具,監控、引導、幫助練習,做“實驗” 反思交流討論工具引發思考,參與討論討論,總結 這種模式適用于抽象的幾何概念、幾何定理、復雜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幾何知識解決問題教學,如軸對稱概念、多邊形的內角之和、離心率概念、復雜曲線的形成、空間幾何等,也可以用于物理、化學的教學中。要求師生都熟練使用幾何畫板和Word、記事本等記錄工具,可用需要轉換的復雜問題來評價教學效果。

4.4基于Internet的數學計算應用——合作探索教學模式 現代數學教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要從身邊的生活問題出發、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Internet提供的豐富資源又為此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盎贗nternet的數學計算應用——合作探索教學模式”就是為實現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計算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培養其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而設計的,其步聚包括七個環節:
(1)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情景創設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興趣,創設的情景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要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信息來呈現問題,如深圳南山實驗學校的易偉湘老師用悉尼奧運會的資料、用圖片展示活動城市的情況[17]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2)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要求學生分析解決問題需要確定哪些條件,這些條件與哪些數學知識有關系,最后確定解決問題涉及的數學概念,復習概念間的數量關系。

(3)小組學習,查找信息 教師按照學生的興趣或位置關系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定每個小組成員都有相應的任務后,提供給學生信息記錄表、相關的資源、網址或搜索引擎,傳授學生使用這些資源的方法,讓學生開始查信息。要求每個學生都獨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們所查找的信息都是為了解決共同的任務,是小組任務的一部分,培養他們協作的意識。這一階段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使他們能進行充分的探索,學生還要及時記錄所找到的信息。

(4)交流協作,解難釋疑 當小組成員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讓他們回到小組中,交流他們所查的信息以及為什么選擇這些的理由,討論其中分歧的意見以達成共識。對于一些學生容易忽視的因素,教師要及時引導。

(5)計算數據,問題解決 學生計算經過討論的數據,比較、分析計算結果,討論、選擇恰當的解決方案。這里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不是惟一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考慮解決方案,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6)成果匯報,討論評價 學生在小組交流達成共識后,由小組成員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習的結果以及提出方案的理由,教師和其他組的學生可以就他們的方案提出適當的建議。

(7)反思 要求學生回憶探索、協作的過程,反思如何從問題中提取數學知識、怎樣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選擇有用信息、解決該問題用了哪些數量關系、與小組成員協作是否愉快、學習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等等。

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及教師與學生的活動如表4所示。

表4基于Internet的數學計算應用——合作探索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及師生活動 模式程序信息技術的作用(理想狀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情景導入,提出問題情景創設工具創設情景,闡明目的明確目的,建立心理傾向 分析問題,明確方向討論工具,展示數量關系工具幫助學生提取、復習數學概念、數量關系分析、討論,提出、復習數量關系 小組學習,查找信息信息探索、記錄工具提供記錄表、資源和工具,監控、幫助查找、記錄數據 交流協作,解難釋疑交流工具監控、引導,啟發討論,選擇有用信息 計算數據,問題解決計算工具、表征方案工具提供工具,監控、引導計算、討論,提出方案 成果匯報,討論評價展示成果工具,討論工具參與討論,提出建議匯報,討論、互評 反思討論工具引發思考,參與討論反思,討論 這種模式適用于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計算知識的教學,如行程問題、利息問題等。運用此模式進行教學的前提是具備并師生熟練使用Internet教學環境、Excel等電子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處理工具軟件。教學效果的評價可延續到課后進行,可讓學生寫學習體會、學生互評協作意識與協作能力。

4.5基于Internet的綜合性應用問題的合作研究學習模式 這是一種多學科、多緯度的綜合性教學模式,將知識、計算、規律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等目標綜合在一起。應用這種模式的教學一般不能在一節課中完成,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確定所需的時間。此模式的實施分為八個階段:
(1)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可以由教師口頭提出或用展示某一事件引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情景應該是真實的,能夠引起學生探索的熱情。

(2)分析問題,明確評價方法 要求學生分析問題情景中所隱含的數學知識,列出已掌握和未掌握數學概念的清單。教師向學生說明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評價的方法。

(3)組織小組,確定研究計劃 教師按照一定的分組策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或者由學生自行分組,小組人數以4-5人為佳。小組成員一起討論研究的方法、進度以及小組成員的分工,制定研究計劃表和數據記錄表。

(4)自主探索,學習概念,查找信息 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分工,學習自己未掌握的數學知識,并開始收集與解決問題相關的信息。學生通過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查找所需的信息,逐步建構起關于該領域知識結構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維的能力與習慣。教師幫助學生判斷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5)交流協作,完成數據表 學生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后,回到小組,與其他小組成員一起交流所找到的信息以及該領域的相關知識以及自己關于解決問題的見解,并用查到的信息完成數據表。如果交流發現有不恰當的數據或數據不充分,則需要重新查找數據。

(6)計算數據,提出假設 將所查的數據進行必要的單位轉換、中間計算,計算出最終數據,形成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7)討論假設,問題解決 對提出的可能解決方案進行組內討論,決定最佳解決方案。

(8)匯報,評價,反思 由小組成員向全體同學作出口頭匯報,如果可能還需提交書面報告。教師和其他小組根據評價的方法對他們的研究進行評價。要求學生對研究的過程進行反思,思考自己又學到哪些新的知識、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自己在小組中的貢獻有多大等等。

在這個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可能活動見表5。

表5基于Internet的綜合性應用問題的合作研究學習模式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及師生活動 模式程序信息技術的作用(理想狀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情景創設工具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明確問題 分析問題,明確評價方法討論工具,展示成果形式和評價方法的工具幫助引導,說明成果形式和評價方法分析問題,提取數學知識,了解成果形式和評價方法 組織小組,確定研究計劃制定研究計劃和數據電子表工具確定分組,提供工具和工具使用幫助分工,制定計劃表和數據表 自主探索,學習概念,查找信息資源、查找工具,探索工具提供資源,監控、引導學習概念,查找信息 交流協作,完成數據表討論工具,數據記錄工具監控、幫助、引導討論,輸入數據 計算數據,提出假設計算工具,方案表征工具監控、幫助、引導計算數據,記錄結果 討論假設,問題解決討論工具監控、幫助、引導討論,提出方案,準備口頭匯報,撰寫研究報告 匯報,評價,反思匯報撰寫工具、討論工具總結、評價,引發思考口頭匯報、互評,反思 此模式適用于研究一些用數學知識解決社會性問題,如分期付款問題、投資回報問題、問題等等,模式的運用要求在Internet教學環境中,師生熟練使用瀏覽器、搜索引擎、Excel等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處理工具、PowerPoint等演示工具,學生具備一定的協作技巧和進行口頭、書面匯報的能力。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從問題解決、匯報、協作等方面進行。

以上是我們在這個領域所作的一點探索,所提的模式并不能包含所有內容的教學,還有許多內容的模式尚待研究,相信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研究的深入,這些模式會得到不斷的修正、完善,更多的模式也會出現。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優秀案例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馮克誠,田曉娜.最新教學模式全書(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8. [3]高文主編.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4]何克抗,李克東主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改革全國經驗交流會論文集.全國學科“四結合”總課題(內部資料).1997-2001./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6]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電化教育研究.2001.(8).(9)./www.etc.edu.cn/academist/ysq/infor-tech-sub.htm. [8][美]貝爾.中學數學的教與學.許振聲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8./www.cbe21.com/subject/maths/jxck.php. [10]向玉琴,劉英健.美國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特征.山東教育.1998.(3). [11]張武升.關于教學模式的探討.教育研究.1988.(5). [12]祝智庭主編.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13]BruceJoyce,MarshaWeil&EmilyCalhoun,ModelsofTeaching,Allyn&Bacon,1999./www.techknowlogia.org.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第2篇

一、如何認識信息技術新課程的課堂現象

信息技術新課程的課堂之所以存在上述現象,這與以下因素有關。

1.信息技術新課程的特點

(1)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課程,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自學能力。

(2)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學習需要將科學性、趣味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3)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些新課程的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課要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上,這是課堂紀律不良的前提條件。

2.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1)注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有分配;觀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性,但欠精確。思維活躍,經常提出問題,不輕信別人的結論,喜歡評論和爭議。

(2)興趣范圍廣泛,性格特征趨向穩定、成熟,外顯與內向類型明顯。性格的可塑性較大,舊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重新塑造,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還會產生。

(3)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要求,但也會出現自我與現實的沖突。

這些心理特征是導致課堂紀律出現混亂的內在原因。

3.學生的個別差異

(1)自控能力的差異。計算機網絡承載著包羅萬象的信息,內容極其豐富。刺激而又頗具誘惑力的游戲,新穎、交互性較高的網上聊天,對學生的自控能力是一種考驗。

(2)操作技能的差異。由于學生在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以及家庭條件的不同,學生的操作技能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課堂上就是一種不協調。

(3)學習興趣的差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名言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不同的學生對搜集資料、上網娛樂、圖像處理、網站制作、軟件編程感興趣的程度不同,這樣在課堂上他們總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活動,這些個別差異是導致課堂不協調的直接原因。

4.教師的教學偏頗

(1)教育宣傳不夠。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不足,老師沒有對信息技術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行耐心、細致的宣傳。

(2)備課不全面。任何一節課,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是備課的內容,因為缺乏對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準備或安排,導致在課堂上出現一些缺憾。

(3)對學生的差異注重不夠。新課程要求關注全體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得不到關注,這就有可能產生“優生”“差生”都在亂的現象。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偏頗會加劇課堂紀律的惡化。課堂需要有一定的紀律,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但過分強調紀律,又會扼殺學生潛在的個性和活潑的天性,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我們既要注重學生個性的飛揚、思維的活躍、智慧的啟迪,又要保證教學活動有效順利地進行,這確實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二、維持信息技術課堂紀律的方法和技巧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以及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探究,維持信息技術課堂紀律有如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巧設課堂前奏

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巧妙地設置課堂前奏。比如告訴學生在課堂的時間安排上有以下三種方案:第一,講一節課,不操作;第二,講30分鐘,操作15分鐘;第三,講15分鐘,操作30分鐘。大家希望采取哪種方案呢?學生會說第三種方案。這時抓住機會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讓老師采取第三種方案,必須集中精力聽課,否則就采取第二種方案,甚至第一種方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將非常集中。

2.從興趣入手,從應用入手

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天性以及發展的規律,這是首要的、最高的規律?;貧w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這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在課堂上運用適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他們學以致用是兩個非常好的突破點。這也是維持課堂紀律最長久最有效的方法。

3.精講多練

“精講”,是指對于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而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岸嗑殹?是指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回輔導,及時解決學生發現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精力就會集中到學習內容上去了。

4.創設嚴肅自由、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

在課堂上要做到“嚴肅而自由”,嚴肅是一種規范,自由能使學生思維解放。在保持較好的課堂紀律的同時,要讓“差生”敢于提問,讓“優生”敢于質疑。這可以運用知識競賽法、作品展示法、學科整合法。老師善于把教學過程營造成有利于學生積極進取、能吸引學生興趣的環境。如此,教學就能夠離開僵化走向靈活,離開凝固走向豐富多彩,離開混亂走向秩序。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網絡視聽;監管

一、 新媒體的特點

移動互聯網正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6.49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數量達5.57億,占全部網民總數的85.8%,手機已經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換代,新媒體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1. 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環境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動相結合。在新媒體時代,除了網絡媒體可以作為議程設置的主體,公眾也可以作為議程設置的主體。例如,曾引起大量關注的華南虎事件。

隨著網絡信息的傳播逐漸從電腦終端走到移動客戶端,用戶用來連接新媒體的硬件設備越來越適應網絡的信息碎片化和互動模式,網民對于傳播過程的融入性越來越強。都使得媒體和受眾之間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是一種雙向聯動。

2. 傳播內容豐富

隨著網絡生態環境的演變,網絡視聽節目產品的制作和傳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痘ヂ摼W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將網絡視聽節目定義為“在新媒體平臺所孕育的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孕育出的能為現代網絡受眾所觀賞的視音頻節目”,包括微電影、網制劇,以及網絡自制節目等形式。

作為移動互聯網媒體主要的傳播內容,網絡視聽文化產品的特點是:選題策劃迎合受眾、內容制作更加自主。相較于傳統媒體的策劃和制作,網絡視聽節目和服務更加迎合受眾的“口味”需求;在內容制作方面,制作主體不再單純地是媒體本身,也包括萬千“用戶”。

3. 用戶主導傳播過程

在新的環境下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網民組成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這個曾經以年輕著稱的群體,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其他年齡段的人群。(2)用戶更加主導傳播過程。用戶“使用與滿足”心理產生了更強的主體意識和娛樂要求,以及對新聞事件更客觀、更理性的態度。(3)網民之間的互動從“個體議程”向“群體議程”進化,形成熱門話題以后被媒體選擇性傳播,即上升到“媒體議程”,這些話題在媒體平臺上形成一定的討論量以后,有可能產生更大的輿論影響力,帶領“公眾議程”,甚至影響更高的決策層面的“決策議程”[6]。

4. 新技術廣泛用于新媒體

互聯網技術攜帶著天然的即時性和互動性,網絡產生的內容和服務也具有了明顯的互動功能。例如,app、超級電視、云存儲等新技術,將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平臺融合更加通暢便捷,信息容量跨越式提高,信息儲存方式大幅度優化,寬帶技術的不斷發展,音頻視頻的質量不斷提高,這些都促進了網絡新媒體不斷地推陳出新。

5. 新媒體遇到的新挑戰

移動網絡新媒體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首先是內容制作的挑戰:在新環境下如何結合用戶的新特點生產出與時俱進的內容產品;傳輸技術的挑戰:網絡的安全性、可控性、可操作性,以及新的信號傳播方式,都為傳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管環節的挑戰:監管已經成為內容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政府對網絡的監管工作是“精神食糧”的“質?!?,是網絡環境必不可少的守衛者和引導者。

二、 網絡新媒體的監管現狀

我國的網絡監管工作明顯不能與網絡的飛速發展相匹配,不能滿足民眾對網絡環境的要求。要尋找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就要了解當下的網絡監管情況。梳理網絡視聽的具體條例和監管措施,將其分類如下:

1. 關于申辦許可證資質的監管

2009年4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互聯網試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對于未取得許可證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理論文獻影視劇,一律不得在互聯網上傳播?!?2009年9月,總局要求“對未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網站和個人,責成其立即停止擅自開辦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12月,整頓升級,包括 BT中國、伊甸園、悠悠鳥在內的多家網站因“無證上崗”紛紛關停。

2014年9月,廣電總局禁令:“將于2015年4月1日起禁播未登記境外劇。要求用于互聯網等網絡傳播的境外影視劇,須依法取得《電影片供應許可證》,且播出內容健康、弘揚真善美”。

2. 對傳播內容進行監管的舉措

2012年4月,廣電總局強調了“不允許網絡紅人、劣跡人物上電視節目做嘉賓”的意見。2014年9月29日,總局正式要求“對劣跡一人的影視作品進行播出限制”。網絡劇、微電影和網絡視聽節目,也要封殺劣跡藝人。

2012年7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按照‘誰辦網誰負責’的原則,在網絡劇、微電影等自制網絡視聽節目播出之前,應組織審核人員進行內容審核”。通過問責制,實行對內容和文化價值上的把控。

3. 對傳播技術、設備的相關規定

2011年7月,總局下發關于“嚴禁通過互聯網機頂盒向電視機終端提供視聽節目服務”的通知?!案鞒肿C網站嚴禁從事相關業務,不得以內容提供商的身份與非法開展互聯網電視業務的公司開展合作”。多屏時代,廣電的監管措施也在多個渠道多項技術中逐步完善。

2014年6月,廣電總局要求“關閉互聯網電視第三方視頻內容渠道”;7月,下達了“盒子最嚴整改令”:不僅要求“境外引進影視劇、微電影必須在一周內下線”,要求“所有互聯網電視盒子必須停止提供電視節目時移和回看功能”,更表示“未經批準的終端產品不準推向市場”。

4. 其他網絡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

2007年12月,中國信息產業部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聯合頒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自本月31號生效。在新《管理規定》之下,提供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企業必須是受政府直接控制的國有企業”,廣電系統對于網絡視聽第一次鄭重“點名”。

2014年11月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宣布“將首次專門針對網絡視頻有害信息開展清理整治專項活動”,并“及時公開專項行動的重點、進展及成效等”。

2015年1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了《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2015年我國文化傳媒領域出臺的第一個重大政策。

三、 我國網絡監管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改革正處于深化鞏固時期,多種文化思潮不斷相互沖擊?;ヂ摼W媒體帶來時代性變遷,政府實行網絡監管的任務十分艱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監管準則不一致。在我國,傳統媒體不論是在內容監管、質量監管,還是人員管理、業務流程管理上都實行嚴格的管理機制。然而,互聯網新媒體的運營機構,在內容制作、平臺運營、盈利模式等方面并沒有獲得太多的監督,對于經營業務、運行流程等的管理更是基于不同的標準。

2. 多頭領導,管理混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設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專門管理互聯網視聽產品和服務業務。同時,新媒體相關公司還會受到新聞出版總署(后與廣電總局合并)、文化部、新聞辦、工商總局的監管指令,有時還會受到工信部、公安部和一些其它部門機構的領導。各個職能部門對于新媒體監管工作的職責并不十分明確。

3. 缺乏專項的法律法規。新媒體發展速度迅猛,政府對于相關法律的建設卻遠遠滯后,這為監管工作有法可依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盡管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些管理條例、部門規章以及一些規范文件,然而,僅僅作為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效力,給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題。

4. 網絡監管的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監管技術涉及硬件管理技術、檢測技術。新媒體革命的發展主要依托網絡信息的技術,包括數字網絡技術、互聯網寬帶技術、基于設備終端信號接收技術、視頻點播技術等。監管技術無法覆蓋新媒體的每一個方面,降低了監管效率和效果。

5. 移動互聯網媒體發展的不斷深化,涌現出了無數個良莠不齊的“自媒體人”。新媒體用戶的門檻低,未經訓練的業余媒體人加入傳播隊伍,增多了信息流中的冗余信息和干擾信息,為新媒體平臺的監管制造了更多阻礙,監管工作更加復雜。同時,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原來的平臺,而是跨平臺、跨地域傳播。這使得監管工作需要多方協調。

6.缺乏科學合理的監管標準和體系。我國媒介產業整體環境集中度較低,大型傳媒集團匱乏,小型傳媒公司遍布全國,缺乏必要的資源整合環節和有效管理。各個監管部門之間需要協調,形成更標準化的體系、更有效的評價來對新媒體進行規范和管理。

四、 互聯網媒體監管的途徑和方法

1.我國網絡媒體的監管途徑和方法

網絡新媒體發展到今天,要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體系,規范網絡受眾和媒體從業者的行為,營造更好的網絡環境。這個體系要做到:

(1) 高度重視,提高認識,全員參與。從政府到網絡管理部門都要高度重視網絡監管工作,將網絡監管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讓網民、網絡從業人員,認識到缺乏監管的危害性和負面結果,認識到移動互聯網本身存在的問題和監管的必要性。

(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實現監管的根本途徑。我國媒體發展到現在,國家還未出臺專門的“新聞法”。雖然有《民法通則》、《刑法》、《廣告法》和《著作權法》基本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涉及到新媒體的相關規定,但這些規章在法律上地位偏低。要完善新媒體的規范工作,就要對網絡監管專門立法,出臺一部使用專業法律語言,占有基本的法律地位的新聞法。

(3) 建立科學健全的監管標準。在新媒體日新月異變化的今天,除了道德層面,監管工作需要特別關心:信息弱勢人群,例如未成年人、不具辨別能力的人群等;易被侵犯的主體,如隱私權、生存權等。

(4) 建立硬件監管機制,全面提供技術支撐。大力研發和使用信號傳輸中所涉及的網絡開發技術、安全維護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重要網絡設備和一些重要的操作軟件。

(5) 普及監管理念,提高網民素質,使之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首先,要爭取公眾對網絡監管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引導和規范網絡意見領袖的言行,為網絡監管提供助力。再次,要建立和維護政府公信力。最后,新媒體行業要堅守自己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加強行業自律。

(6) 必須尊重受眾,照顧到用戶對網絡視聽節目的體驗需求,結合媒體發展的目標,制定更加科學、更加“用戶友好型”的監管措施。增加與用戶之間的溝通,疏通反饋渠道,更好地完善監管工作。

(7) 加快建設一支能勝任監管工作的人員隊伍。相關工作人員要擁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法律常識,熟練使用網絡技術,熟悉新媒體業務,了解網絡傳播的規律。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媒體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2. 國外媒體監管的比較和借鑒

由于國情不同,法律和國家制度有一定差別,新媒體的發展階段也有很大區別,各個國家對新媒體的監管和監管部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可以在各個國家對新媒體進行監管的活動中,總結規律,借鑒方法。國外媒體的監管歸納如下:

(1) 美國的新媒體監管主體是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特點是:FCC是一個獨立于政府的專門機構;設立職能機構:大眾媒介局、有線服務局、共同載體局及私人無線電局。分別負責廣播電視業內容的監管、有線網絡、互聯網等信息業務的管理。FCC更多地管理新媒體的技術方面、內容監管、業務服務等。

(2) 日本郵政省主管電信事業,包括廣播電視。其中設置廣播行政局管理包括有線電視系統在內的廣播電視業;電信局負責頻率分配和通信業務;通信政策局負責制定電信系統的各項基本政策和綜合性規則。它最大優勢就是較為配套的電信和廣電的相關行政法律制度。例如,2002年出臺的《電信業務廣播法》,從法律的層面保證了電信寬帶網絡,推動了IPTV等。

(3) 英國的網絡監管主要是由通信管理局(OFCOM)進行,監管對象為內容、技術、頻譜分布、戰略及規劃發展,涉及電信、廣電業。

(4) 同為歐盟成員國的法國,監管模式卻不盡相同。法國將網絡和內容分設為兩個監管機構:最高視聽委員會(CSA)和法國電子通信與郵政監管局(ARCEP)。其中,CSA獨立于政府和議會,主管包括公營、私營、全國和地方的廣播電視節目內容;ARCEP卻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網絡和頻道。然而值得特別提出的是,作為整體的歐盟,2007年5月通過的《電視無國界指令》修改建議草案,(后更名為《視聽媒體業務指令》)它是歐盟統一的內容監管方面的法律,涵蓋所有的媒體內容領域,包括電信、廣播、互聯網、VOD等。

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監管體系和演變軌跡中發現,新媒體技術、運營和服務業務是政府監管的主要方面。新媒體發展到今天,要探索出屬于我國的網絡監管的道路,除了需要遵循我國媒體發展的基本規律,還要將國外的監管經驗,將之與我國已經實施了十幾年的監管機制相結合,探索出一套與我國新媒體發展規律相契合的監管體系。(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本文系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轉型研究”的論文成果,特此標注。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爾?麥庫姆Maxwell McCombs.議程設置:
大眾媒介與輿論Setting the Agenda: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
基礎、爭鳴與未來(第三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黃瑚,李俊.”議題融合論”:傳播理論的一個新假設[J].新聞大學,2001夏

[4]Wem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 J,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五版) [M]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89~211

[5]匡文波,網路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

[6]高憲春.新媒介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新進路的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12~20

[7]孫亦祥.網絡輿情信息傳播視閾中傳播效果理論的嬗變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35~39

[8]王一麗.從傳播學視角下解讀我國的公民新聞[J].今傳媒,2014,4:19~21

[9]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R].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8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信息資源集成;
因素分析;
效用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現代經濟的三大資源包括物質、能源和信息,而創造財富的要素也由土地、資本、勞動擴展到信息;
由此可見,信息資源對于現代企業經營的重要性。企業信息資源包括技術信息、財務信息、生產信息、銷售信息等,將這些信息資源集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信息共享,發揮其整體效益是企業管理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國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各種影響因素,從而使其集成的效用最大化。

一、企業信息資源集成概述

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產生于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和深刻的歷史意義。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其作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關于企業信息資源的概念,一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企業信息資源是指企業經營活動中經過有序化加工處理并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企業內部信息、競爭對手信息、市場需求信息、經營環境信息。廣義企業信息資源是指企業信息資源除了包括信息內容外,還包括信息在交流、處理和傳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相關因素,如信息、信息技術和人。與之相對應,企業信息資源集成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它是從集成的角度來分析、對待企業信息資源活動及其因素,是在一個統一的目標指導下,實現企業各系統信息因素的優化組合,在各系統信息因素之間形成強大的協同作用,充分有效的發揮企業信息資源的潛能和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放大系統功能和實現系統目標。

二、影響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因素

影響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企業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部分。一般而言,企業外部因素的變化是不受單個企業行為影響的,不由單個企業控制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等。因此,對絕大部分企業來說,與其耗費大量資源與時間試圖改變整個外部因素,不如使自己的活動適應外部環境。而對于企業內部因素,一般包括企業信息組織、企業信息資源的質量、企業文化等,企業可以發揮較大的影響力,往往能成功地改變影響因素的結構和活動規則。

1、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環境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制度、體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這些因素常常制約、影響著企業的經營行為,尤其是影響企業較長期的投資行為。如,從國內來看,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括:國家的國體與政體、關稅政策、進口控制、外匯與價格控制、國有化政策,以及群眾利益集團的活動等。

政治法律環境對企業來說是不可控的,帶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只有適應這些環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政治路線、政策、法令、法規的要求,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政治環境的變化帶有突發性,雖然人們可以預測政治環境變化的基本方向,但是每一次政治大變革的發生時間、具體內容、持續時間及其破壞性的較詳細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2、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是指國民經濟總的發展狀況、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及經濟發展趨勢、企業所面臨的產業環境和競爭環境等。經濟環境的變化一般是有連續性的,其發展進程相對平穩,發展速度和結果也是可以預計的。反映經濟環境特征的指標主要有利率、貨幣兌換率、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等。對企業來說,經濟環境最終表現為企業的融資能力和社會購買力。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在一波大牛市中,可以高價發行股票,很容易地獲得資金,而社會購買力的大小又取決于社會總體收入水平、物價水平和資金的供應程度等因素。

3、技術因素。技術環境是指目前社會技術總水平及變化趨勢,技術突破對企業影響以及技術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它具有變化快、變化大、影響面廣的特點。反映技術環境特征的指標主要有當前社會技術總水平及變化趨勢、由于新技術的產生可能會出現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企業新技術的具體應用等。影響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信息技術可以界定為信息獲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傳送技術、信息應用技術等四大技術。就目前而言,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企業內部網、企業外部網的建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SCM、ERP、CRM等系統的應用,電子商務的廣泛開展,為企業信息資源集成提供了良好的技術環境。

影響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各個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的組成結構,突出了信息資源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與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關系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整個企業信息資源集成有兩個支柱,即社會人文性的政策法規和自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圖1)

4、企業信息組織。在信息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與深化對企業經營管理及其生存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們在關注與強調信息技術以及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的同時,對于其中人的因素及其作用等相關方面缺乏相應足夠的重視。人是企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體,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企業的信息組織是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和重要保證。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于一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大型企業都設立了首席信息官(CIO)職位,負責整個企業信息的規劃和管理。企業信息組織的職能基本包括:①戰略信息管理。主要負責項目投資、組織設計、經營決策、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的論證、調研與規劃等方面的職能。②一般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業的一些基本信息、企業數據庫的運營與維護、企業MIS和企業內部網的開發和管理,以及信息在企業各部門之間的交換與共享等。③信息技術中心。主要負責為企業提供與信息有關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如數據庫技術、信息交換技術、網絡技術等。

5、企業信息資源的質量。企業信息資源的質量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提供服務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具體量化的信息指標體系。它是現代企業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體現企業實力的一個方面,并且對制定企業總體戰略與實現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具有顯著影響。企業信息資源的質是指該指標體系是否反映了其信息資源的本質屬性,是否可以全面、準確地反映信息資源的主要特征,是否能夠滿足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對于信息處理等方面的要求;
而企業信息資源的量是指該指標體系是否反映了其信息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屬性,如時間上則要求歷史的數據是否齊全,空間上則要求數據的各個指標是否全面。

一般企業中,主要有五類資源,即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可以使用表1中的企業信息資源指標體系來進行評價。(表1)

6、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共有的,并且在企業內代代相傳的信仰、期望和價值觀的總和,通常表現為企業的使命、愿景、企業精神、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及沿襲的傳統和習慣等。企業文化塑造企業行為,并對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引導著企業的戰略選擇,企業文化代表組織成員所共享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企業精神屬于企業文化的核心之一,企業精神為企業戰略的選擇提供基礎性依據。企業文化是企業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企業制定戰略之后,就需要全體成員有效地貫徹實施,企業文化為戰略實施提供行為導向,并具有的獨特的激勵功能。是否重視企業信息資源的集成,在某種意義上也屬于企業文化的范疇,如果企業有良好的創新精神,有重視信息的傳統,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在理念方面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三、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效用評價

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效用評價是運用各種模型對關鍵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評價。這種分析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些關鍵因素對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影響的性質,即機會或威脅,以及它們的相對重要性。

1、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評價矩陣。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評價矩陣可以幫助企業領導者對企業內外部影響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的各個因素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在該模型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各個因素的重要程度。其具體分析步驟如下:①由企業領導者識別企業內外部條件中的一些比較關鍵的因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指標的數量。②為每個關鍵因素指定一個權重,以表明該因素對企業信息集成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取值范圍從0.0(表示不重要)到1.0(表示很重要),但必須使各因素權重值之和等于1。③以1,2,3,4評價值分別代表相應因素對于企業信息集成影響的重要程度。1代表不重要;
2代表比較重要;
3代表重要;
4代表非常重要。④將每一因素的權重與相應的評價值相乘,即得到該因素的加權評價值。⑤將每一因素的加權評價值匯總,就可求得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的綜合加權評價值。

表2為某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評價矩陣。從表2中可以看出,該企業的主要優勢在信息資源的質量,評價值為3.90,劣勢在企業文化,評價值為2.30;
從加權評價值來看,信息資源的質量為1.56,技術因素為0.58,這兩個關鍵因素對企業信息資源的集成影響最大;
該企業的綜合加權評價值為3.36,說明該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的綜合地位處于行業平均水平之上,主客觀條件都比較好。(表2)

2、企業信息資源集成效用分析模型。信息資源集成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信息資源重新優化組合,使其各因素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最終使信息資源發揮最大效用。按照前面提到的企業信息資源的廣義概念,企業信息資源包括信息、信息技術和人的因素三個部分,而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評價矩陣中基本包含了以上因素,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考慮信息資源在空間上的分配問題,即信息資源在不同的行業、地區、企業之間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一般來說,高價值的信息資源總要流向高收益的地方,因而需要決策者對信息資源統籌安排??臻g上的資源分配是制約信息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企業信息資源集成效用分析模型可以歸結為是對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評價矩陣、信息資源空間上分配的函數。即:V=f(C,P),其中,V是信息資源效用函數,C為企業信息資源集成因素評價矩陣,P為信息資源空間上的分配。對信息資源集成的管理,要求效用最大,即max(V)。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霍國慶等著.《企業信息資源集成管理戰略理論與案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法律與信息技術總結范文第5篇

一、提高認識,正確理解信息技術在學生成長和社會進步中的重大意義

普通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注重學生對符合時代需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的領悟與運用,注重學生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以培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目標,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提供基礎平臺、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要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結構,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這次課程改革是針對我國原有課程體系中課程結構單一,只重視學科課程、必修課程、國家課程及課程的弊端而進行改革的。新課程改革第一次將領域、科目、模塊的概念引入課程領域,并以此構建新的高中課程體系及結構,從而使普通高中的課程結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信息技術分為六個模塊,其中“信息技術基礎”為必修模塊,“算法與程序”“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及“人工智能初步”為選修模塊,共八學分。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是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的。

三、全面科學地理解課程目標和內容

要在教學中正確貫徹新的課程理念,必須重視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在教學設計和備課階段,應該根據新課程的總體目標重新定位新學期信息技術課的目標和內容。新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三方面目標相互滲透、有機聯系,共同構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我們可以通過三維線索來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目標。我們在制定具體教學目標時,要以總體的目標為指導方向進行制定。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在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時,要根據上述總體目標為指導,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進行制定,哪些目標是屬于“了解”的,哪些目標是應該熟練掌握的,一定要分清楚、講明白。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2.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

3.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儲和管理。

4.能采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5.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時,要從高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體會,通過對信息需求的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通過交流與合作,創新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目標,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2.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3.能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過程就是信息的使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把信息技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貫徹到學習目標中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信息技術的文化內涵,在行為中主動遵守信息技術使用的法律和法規。

四、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

在遵循“任務驅動”這一教學原則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綜合體。一種教學模式,總有一定的理論主張、理論傾向和理論依據。同時,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教學過程的諸要素在時空上的組合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著教學效率和質量,關系到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對構成教學系統的組成要素的合理組合。這種組合方式是教學模式的核心問題,因此一種教學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學操作程序、規則和方法,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運用。如對“賀卡制作”這一節內容,我選擇的是“問題?探討?歸納?解決問題”這一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使用“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模式時,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使“任務”盡量具體化,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根據自習的能力和需求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任務拓展,滿足其學習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提高。

五、重視教學評價過程,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其他科目的教學評價大多采用的是結果評價,而對于信息技術的評價應該采取活動過程評價和活動成果評價兩部分。通過考核和評價可以掌握科學的數據.了解教與學兩個方畫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活動過程評價考核的內容應考核學生收集信息、處理加工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活動成果評價考核的內容應以考核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采取多種多樣靈活的考核方式。

vvvv88亚洲精品日韩精品_色诱久久久久综合网_丝袜人妻一区二区_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xmp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button>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xmp id="k8aq2"><xmp id="k8aq2"><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ns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ins>
<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 <xmp id="k8aq2"><xmp id="k8aq2">
<form id="k8aq2"></form>
<button id="k8aq2"></button>
<xmp id="k8aq2">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form id="k8aq2"></form><form id="k8aq2"><form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form></form>
<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
<xmp id="k8aq2"><form id="k8aq2"><button id="k8aq2"></button></form><form id="k8aq2"></form><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xmp id="k8aq2"><form id="k8aq2"><form id="k8aq2"></form></form>